明朝的永乐帝朱棣继承了他父亲的脾气配资炒股网选,性格波动很大,开心时话多,情绪一旦低落就变得暴虐,连最亲近的人也难逃其怒。为了避免成为他发泄情绪的对象,许多人都不敢在他面前多说话。甚至朱棣提出的上联,也没人敢对。最后,居然是一个小孩接过了这个挑战。
这个孩子究竟是谁?他为何敢对出朱棣的上联?又是什么让他敢于面对朱棣的威严?
朱元璋,明朝的开国皇帝,出身贫寒。年轻时并没有志向要当皇帝,他的目标仅仅是活下去,过上更好的生活,解救百姓脱离官吏的压迫。逐步走到今天,朱元璋当上了皇帝,成为了历史上最具权威的统治者之一。他不仅赶走了鞑靼人,还从外敌手中收复了大量失地,一步步拓展自己的疆土。没想到当初那个街头乞讨的少年,竟然能坐上帝位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幸福。身为有远见的统治者,皇帝的责任让他倍感压力。相比清朝雍正皇帝的辛劳,朱元璋的情况稍好一些,至少他有一个称职的儿子朱标。朱标不仅懂事,而且非常能干,是继承大统的理想人选。但命运弄人,朱标早逝,年老的朱元璋不得不再次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。原本打算享清福的他,这下不得不面对堆积如山的政务。
在处理政务的同时,朱元璋还必须考虑继承人问题,因为自己的时日已不多。根据刘伯温的建议,他决定让儿子们按五行相克的原则来选定继承人,最终决定让朱允炆继位。朱元璋认为,自己的儿子们应该会顺从,但他没料到,尤其是朱棣,居然会为争夺皇位而造反。
朱棣假装疯傻,躲过了削藩,最终在靖难之役中胜出,成为了新的皇帝。在这一过程中,原本由朱元璋精心培养的朱允炆,成了他的牺牲品,最后在宫中死于一场火灾。尽管朱棣声称自己没找到大侄子,认为大侄子逃走了,但这更像是他的辩解。
成为皇帝后的朱棣,并没有立刻坐上象征权力的龙椅,他总觉得父亲的眼睛依然注视着自己。而且,局势动荡不安,朱棣意识到,自己不是唯一一个能造反的人。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,他决定将都城迁至北平——毕竟那里是自己的老家,自己妻儿也在北平,这让他感到更加安心。
于是,朱棣开始调派大量园林设计师到北平修建皇宫。在这期间,他做了一件事情:他找到了自己的大侄子的老师方孝孺,想让他为自己写一份圣旨。朱棣希望通过大侄子的老师为自己辩解,来消除世人对他篡位的指责。然而,方孝孺坚决不肯屈服,无论朱棣如何威胁,他始终没有动摇。朱棣愤怒至极,下令将方孝孺处以极刑。尽管姚广孝曾劝过他放手,但朱棣已听不进这些忠告。
方孝孺的死引起了广泛的震动,其他藩王纷纷感到这是起义的最佳时机,朱棣的暴行成了他们反抗的口实。与此同时,朱棣开始为迁都找借口,他宣称迁都只是为了更好地守卫边疆,并没有其他的原因。
刚搬到北平的朱棣,发现这座城市还是相当冷清。为了给北平增添热闹,朱棣决定在元宵节举办盛大的花灯会,邀请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参观。元宵节当天,北京的街头异常热闹,来自四面八方的富商们纷纷前来,这也让当地百姓受益颇多。
当晚,朱棣带着群臣走上街头,欣赏花灯。突然,他停下来,仰望着天上的灯笼,嘴里喃喃自语:“灯明月明,大明一统”。这上联看似普通,但其中的三个“明”字,却让人不禁联想到明朝的三位皇帝——即使朱棣不承认自己是篡位者,但这个“三明”或许有更深的含义。
群臣们面面相觑,不敢发言,生怕惹怒了朱棣。就在此时,一个孩子的声音从旁传来:“君乐臣乐,永乐万年。”这个孩子叫彭印山,来自江苏。他是和父亲一起来看花灯的,偶然听到朱棣的上联,便脱口而出地给出了下联。彭印山被誉为神童,诗词对对子样样精通。朱棣得知后,非常高兴,认为自己又找到了一个才子,便让彭印山成为了“廪生”,即由政府资助的学生。
然而,命运弄人,彭印山年仅十四岁便早早去世,才华未能得以更大施展。或许,这就是“天妒英才”一说的最佳证明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头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